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對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啟示
——晉城技師學院的實踐探索
文/劉世峰
山西晉城 048000
摘要:技工院校在培養技能人才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我國當前和未來的經濟發展都具有關鍵意義。目前,我國的技工技工院校發展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競爭力下降,招生人數逐年減少。黃炎培作為近代職業教育的領軍人、創新者,其中仍然有許多思想值得我們去學習。為此,晉城技師學院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分別從思想、技能、素質等多方面來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在辦學實踐中總結出一套具有技工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字: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 ;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
基金專案:本文系中華職業教育社第一屆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究規劃課題“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與技工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問題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ZJS2022YB101,立項單位:晉城技師學院,專案主持人:劉世峰)
引言
技術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製造業和創新的中流砥柱,是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的關鍵。技工院校在培養技能人才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我國當前和未來的經濟發展都承擔著關鍵使命。預計在2025年,中國製造業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將超過3000萬人,缺口率達到了48%。然而製造業的“用工荒”缺的不是流水線上的工人,而是具備技術的高級技工。黃炎培被譽為近代中國職業教育的開拓者,他提倡的職業教育理念包括“勞工神聖”、“敬業樂群”、“手腦並用、做學合一”等。他的職業道德教育思想對當今的技工院校也有指導價值,以增加技工教育的適應性,提升技工教育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核心競爭力。
一、技工院校中技能人才目前現狀的分析
(一)技能人才與市場需求脫節
因各方面因素所受到的制約,相比較普教,技工院校的辦學條件差,缺少相配備的硬體設施,學生缺乏技能實操的場所,學生在學校得不到充分的技能鍛煉時長,因此導致技能水準比較低。學校主體缺乏與市場接軌的意識,沒有深入企業和行業進行調研,多年專業設置沒有變化。學校整體知識水準低,導致教師在教授時教學內容過於簡單,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達不到一定深度,這些因素都使得技工院校與企業用人需求脫節,從而進一步導致了“招生難”、“就業難”。
(二)技能型教師不達要求
技能型教師,是指具有過硬的技能理論知識,也具備實踐教學的能力,在這點上技工院校中尤為重要。技工院校的使命在於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掌握專業技術知識,還需要具備強大的實踐和創新能力。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能夠傳授理論知識,還必須具備實際操作能力。這樣才能將最新的專業技術知識帶入到課堂中,並引導學生以技能強為榮。一體化課程教師能夠融合企業的需求將技能實踐運用到技能實踐中,從而讓學生從理論知識到技能水準都能在學校就得到很好的培養。
(三)學校技能人才培養缺乏特色
技工院校應該是跟普通教育、中職教育相區別的另一種形式培養方式,但很多技工學校不能滿足這個需求,在人才培養方面沒有特色。完全發揮不出技工學校的特長。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專業知識也只能停留在課本上進行照本宣科,缺乏實踐鍛煉。企業用工後還需要對學生進行長達一年的時間訓練才能正常上崗,大幅增加了企業的用人成本,導致企業不願意在技工學校進行招工,這些也是人才培養方式問題導致的。
二、基於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下的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建構
(一)構建“三階遞進”的立體式人才培養模式
基於黃炎培先生提倡的“做學合一”“手腦並用”“勞工神聖”等教學理念,這些教學理念對技工教育辦學仍有借鑒的意義。這些原則強調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只有將學習和時間相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基於以上理念,我院以“職業道德修養”為基礎,以“實踐技能培養”為藍圖,加強“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滲透,構建起先培養具有職業道德精神的人,以培養各項綜合實踐技能為主,最後再增強實戰技能,以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水準。
第一階以培養職業道德修養為基礎。符合黃炎培職業教育的“敬業樂群”“勞工神聖”的核心理念,認為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樹立起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例如,我院以政教處為牽頭積極開展了“道德講堂”活動,每個班級設置道德宣講員,每週開展一次道德宣講,以身邊同學、教師為例,宣傳技能光榮、工匠精神、艱苦奮鬥等的美好品德,從而引領學生建立起健康的職業道德觀念,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以培養崗位綜合技能為主。我院根據各系部專業發展的側重點不同,通過設置科學性、專業性的課程和專業,引進優質的企業專家為主體的師資力量,圍繞專業開發符合企業需求、學生需求的一系列一體化課程,讓學生在做中學,從而使學生的整體綜合技能水準都得以提升。
第三階以培養崗位實戰技能為主。我院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專案等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在真實實戰中鍛煉技能的機會,為他們日後步入職場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能在校園中提升他們的技能水準,我院舉辦了技能競賽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和比拼自己技能的平臺,通過技能比武的形式,讓他們在競爭中不斷提升、完善自己的技藝,實現技能水準的全面提升的目標。
(二)“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課程體系建設
黃炎培先生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職業道德,提出了“敬業樂群”“勞工神聖”的教育理念。這些教育原則是指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精神的培養,改變輕視生產勞動的觀念。
我院勞動教育模式遵循全員參與、全方位覆蓋、全過程管理的策略。我院構建了一個綜合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涵蓋了基礎課、專業技能課、社團活動及實踐活動課。我們整合資源創建了一個全面的勞動教育環境,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轉變勞動觀念,灌輸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新課程體系。
1、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和勞動精神的元素
課程思政與勞動教育之間的共同之處在於“實踐性”,課程思政中的一些理念需要通過實踐才能體現出來,僅僅用口頭教育、視頻示範,學生很難有切身的體會,勞動教育更是具有高度的實踐性。例如,在德育課堂中從勞動精神視角出發提出了以8個傳統節日為主線,以常規勞動內容為載體的勞動實踐活動。在重陽節那一周開展“我學會做長壽面”,為家人做一次飯並進行分享的活動,把傳統節日和勞動實踐相結合。在清明節開展“我學會了折菊花”等等。與此同時,我們將勞動實踐融入到了專業課程和一體化教學中,實現了二者的深度結合。例如,在機械專業的一體化課程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自己完成清掃車間、整理機床,還要擺放工量具等。學生要自己進行這種自主管理的方式,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並在實踐中融入專業知識。通過這種勞動實踐與專業課程的結合,我們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2、創新勞動教育的教學方法和內容
將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理論課堂中,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內容,不能停留在紙面層次。在教學方法的創新中,要融入微課以及短視頻等教學模式,並且利用微課等形式,創新勞動精神故事以及行業標杆故事,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就業精神以及勞動精神,打造“思想動員+教師培訓+實踐培育”的勞動教育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在形式豐富的社團活動中,更能做到創新教學方法和內容,讓社團活動承載勞動教育。
3、創設勞動教育教學環境
通過創設教學環境的方式來不斷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以此來提升整體教學成果。在培養勞動精神方面,學校應當積極開放心態,吸收社會各界的勞動教育資源,依託自身的資訊技術,搭建具有勞動教育能力的共用化資訊平臺,讓社會的力量參與學校的勞動教育中,同時,針對學校和企業以及學校和社區之間搭建溝通合作通道,形成多方面協同的教育體系。
4、建立回饋和評價機制
首先,對於學校而言要建立起完備的回饋和評價機制,拓寬評價的主體範圍,包括了企業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督導員評價,以全面反映勞動精神的體現,確保評價能夠更加客觀準確。其次,要明確評價內容,要細化評價內容,包括勞動目標評價、課程設計評價、勞動效果評價,不斷提高勞動教育的水準。最後,確立回饋和優化評價。建立起學生評價課程的機制,針對在勞動教育活動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優化,持續改進勞動實踐教育,以形成持續性地良好地發展。
5、加強對教師素養的培養
首先,提升勞動教育課程設計能力。針對教師的實際能力,創新教學模式,將勞動精神逐步融入課堂,教師在創新教學研討、課後作業設計以及實驗設計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對勞動精神的接受能力,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勞動精神。其次,建立企業和學校聯動教育機制。針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培養,學校應當構建企業導師庫,選擇企業優秀的人力資源管理者進入學校,擔任學校的指導老師,主要負責對學校教師的人力資源能力以及勞動精神培養的指導,引導教師定期到企業進行實習,不斷提升教師素養的基礎上,將更好地對學生勞動精神進行培養。
(三)多方位建設技能提升平臺,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1、組織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技術水準
面對校內,學生需要職業技能等級證的考級,學生需要有針對性的培訓,提升技能水準;面對校外,社會人員、企業員工需求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再選擇、技能水準提升等需求。技工院校必須要調整思路,加強對職業技能培訓的力度,並注重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的提高。
2、組織參加技能比賽,促進師生成為高技能人才
參加各級各類技能比賽是技能人才成長的必要條件,學生需要有機會從實踐中探索、發現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通過比賽,教師們得以培養實踐能力和技術技能水準。他們通過比賽的參與逐漸成長為技師、高級技師、以及先進技術人才,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能水準。才能為培養下一代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礎,並快速成長並成立了校級、市級、省級技能工作室,通過技能工作的引領與輻射,培養和促進教師、學生的技能水準提升。
學院積極組織各級技能比賽,為廣大的學生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校內進行月賽、季賽、校賽等,通過不段的參賽鍛煉技能水準,層層選拔與發現優秀的技能比賽選手進行市賽、省賽、國賽的比賽。
3、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培養計畫,促進企業技能人才提升
積極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針對企業員工開展培訓,實行非全日制學籍培養模式。借助工學一體化教學,深化校企合作,積極探索靈活的學制。通過校企雙師聯合培養模式,輪流實踐和學習,致力培養企業中的技術技能專才。共同創設各類技能大師工作室,組織中級工、高級工和技師的進修培訓,聯合從事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專案,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
結語
經濟形式、社會結構、學生主體等的不斷變化都要求技工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搖緊跟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創新。這不僅需要教師和學校的努力,更需要企業、社會等多方面資源的重視,才能為社會及企業培養出優秀的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飛.淺析新時代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J].職業.2020(10):46-48
[2]李詠嘉.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對我國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9-12
[3]徐淑濤.技工院校如何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J].科技創新導報.2018(35):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