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協同視域下體驗式家校共育新模式的實踐探索
——以江門市技師學院“親子時光之旅”活動為例
莫小茹 江門市技師學院
广东江门 429000
摘要:本文通過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梳理,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導有機結合的應用,以“親子時光之旅”線上+線下體驗式活動為介體,對家校共育新模式實踐的效果進行了分析,驗證“新模式”對改善親子關係起到共同促進、雙向治癒的作用,為推廣應用提供參考,也使學校心理育人創新模式提供了新視角和實效。
關鍵字:體驗式 家校共育 新模式
一、“親子時光之旅”體驗式家校共育活動的緣起
(一)認識:教育發展的內在需求
教育部等部門印發《關於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指導推進家校共育引領家長和學生共同成長已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
(二)調研:個體需求和現實情況的挑戰
眾多研究表明:家庭親疏關係與學生生命意識、生命價值觀和人格統一呈明顯的正相關。要改變消極生命意識和人生態度,必須改變親子關係與家庭氛圍。為此,學校對1248名的學生與家長開展親子關係的問卷評估,結果顯示:49.8%的家庭存在親子溝通缺失的現象,家長與孩子缺乏情感聯結。其中62.4%的學生表示一周內與父母交流或通話的時間不足3小時;37.8%的學生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52.9%的家長認為與孩子溝通中,最大的困難是溝通的有效性。
為此,學校利用5·15國際家庭日為契機,特此向所有家長和學生發起親子時光之旅活動的邀請。
二、“親子時光之旅”體驗式家校共育活動的依據
(一)理論依據
1.家庭系統理論思想
該理論由家庭治療大師莫瑞·鮑恩提出。理論認為,每個家庭成員是從屬於家庭系統的,任何一個成員的變化都會引起其他成員的變化,家庭成員出現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可能源於家庭系統的改變和家庭功能的缺失。
2.焦點解決敘事療法
焦點解決敘事療法是將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與敘事心理治療相整合產生的,主張通過挖掘自身的積極優勢和成功經驗來促成當事人問題的解決和改變的發生。
3.鏡像自我理論
鏡像自我是心理學家庫利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個體關於自己如何被重要的他人感知的信念。
本次活動分為瞭解、看見和行動三大環節,旨在從突破消極鏡像自我的惡性循環的角度去改善親子關係,借家人之“鏡”,來認識自己。
(二)設計思路及內容
1.活動主題:悅享時光 雙向奔赴——家校共育親子時光之旅活動
2.活動目的:是以“親子時光之旅”線上+線下的活動形式開展,活動通過“家校聯動”的形式,引導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認識和感知親子關係的價值和重要性,並通過溝通瞭解,幫助他們重建良好親子關係。
3.具體內容:本次活動時光之旅共分為三站
圖1:“親子時光之旅”活動內容
3.1 第一站:瞭解
(此活動通過繪製《生命波形圖》反思自己的人生,促進學生的家庭心理環境建設)
3.1.1觀看“親子學堂”微視頻;
家長和學生利用假期共同觀看“親子學堂”視頻——《人生波形圖》
3.1.2 分別作答並繪製《生命曲線圖》
在這一站中,我們準備了一些問題給家長和孩子分別作答。作答完問題後請完成《生命曲線圖》。
第一站親子時光卡內容如下:
【家長卡】
孩子生日、孩子喜歡的食物、孩子的興趣愛好;
(1)你的孩子的優點和缺點?
(2)孩子的理想是什麼?支持他的理想嗎?
(3)對孩子有什麼期待?
(4)孩子會有哪三個詞來形容你?
(5)如果給孩子的關係打分,會打幾分?(滿分10分)
(6)孩子對你有什麼期待?
(7)最想對孩子說什麼?
(8)請根據視頻的指引完成你的《生命曲線圖》
【學生卡】
父母生日、父母喜歡的食物、父母的興趣愛好;
(1)你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2)你理想是什麼?
(3)父母對你的期待是什麼?
(4)用哪三個詞來形容父母?
(5)如果給你和父母的關係打分,會打幾分?(滿分10分)
(6)對父母有什麼期待?
(7)最想對父母說什麼?
(8)請根據視頻的指引完成你的《生命曲線圖》
圖2:“親子時光卡”(學生卡和家長卡)活動內容示圖
3.2 第二站:看見
(此活動通過填寫《我眼中的你》借家人之鏡來“看見”自己、“照見”彼此)
3.2.1 “看見”彼此
第二站,家長與孩子互換卡片,交流答案,並花時間交流。
圖3:“親子時光卡”(第二部“看見”彼此——交流討論)示圖
針對《生命曲線圖》交流以下問題:
(1)回顧過往,有哪些人生“低谷”甚至“至暗”時刻,你是怎麼走過來的?
(2)回顧這些時刻,現在理解和意義有什麼不同?
(3)過往經歷中,有哪些人生“巔峰”或者“閃光”時刻,你從中可以看到自己有什麼優點和資源?這些優勢和資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4)回顧過往,你內在最大的成長和變化是什麼?一直不變的部分是什麼?
(5)如果可以時光穿越,你可以重新回到某個階段,你的選擇和做法會有什麼不同?
(6)每個人寫畫3個未來最想做的事,在生命線上延展標示出時間和事件。
(7)相互分享:具體是怎樣的願景?從現在開始,如何到達的路徑設想和探討。
3.2.2 觀看“親子學堂”微視頻;
家長和學生利用假期共同觀看“親子學堂”視頻——《我眼中的你(鏡像自我的探索)》。
3.2.3 完成《我眼中的你》並相互交換卡片,進行交流。
圖3:“親子時光卡”(第二部“看見”彼此——我眼中的你)示圖
3.3 第三站:行動
(此活動基於查普曼博士在《愛的五種語言》裏總結到愛的五種語言: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來設計的)
3.3.1 家庭小儀式
第三站是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3項不同的家庭小儀式。
親子時光卡上為大家準備了10項可選的儀式活動,每個家庭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靈活設計。
活動清單如下:
(1)開一次家庭會議,每個家庭成員都參與表達,並共同制定家庭規劃或計畫;
(2)共同準備一次家庭晚餐;
(3)一起畫一張家庭成員全家福;
(4)精心準備一份禮物送給家人;
(5)與家人來一個擁抱或牽手;
(6)共同組織一次家庭戶外活動,如爬山、野餐、燒烤等;
(7)翻看家庭相冊,翻拍其中一張舊合照;
(8)共同完成一次家庭大掃除;
(9)與家人彼此問好,告訴彼此“有你真好”或發信息與家人說出感(肯定)的言語;
(10)自行設計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活動。
3.3.2 活動回饋及資料上傳
活動需要填寫活動感想,將“時光卡”帶回上交心理老師並通過二維碼上傳活動照片。
圖4:“親子時光卡”(第三站行動——家庭小儀式)內容示圖
三、專案價值及成效
(一)理論價值:本次活動以焦點解決敘事理論、鏡像自我理論和《愛的五種語言》為依據,借助“親子時光卡”取焦點解決療法和敘事療法之長,解決親子間問題,通過改變語言敘述內容和形式,打破親子間的隔閡和“標籤”,在愉悅的情緒和能量下建立深層鏈接。此外,父母不僅成為子女的觀眾,還讓子女走進家長的“故事”,讓子女瞭解到“問題”之外的父母,起到雙向治癒的作用。
(二)實踐價值:
1.對於改善親子關係有積極的干預作用
通過實驗前後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青少年親子溝通量表》(PACS)和《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問卷得分,並進行數據分析,發現參與者在親子溝通品質、親子關係和自我效能方面發生了變化。
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親子溝通、心理韌性和自我效能感數據分析比較
因數 | 組別 | 個案數 | 平均值 | 標準差 | t | p |
開放性溝通 | 實驗組 | 30 | 34.23 | 6.929 | .643 | .460 |
對照組 | 30 | 32.83 | 6.428 | |||
問題性溝通 | 實驗組 | 30 | 20.13 | 2.803 | 1.094 | .278 |
對照組 | 30 | 19.40 | 2.672 | |||
情緒控制 | 實驗組 | 30 | 25.90 | 2.236 | 2.296* | .025 |
對照組 | 30 | 25.07 | 2.100 | |||
積極認知 | 實驗組 | 30 | 13.70 | 1.887 | 1.574** | .012 |
對照組 | 30 | 12.57 | 1.569 | |||
家庭支持 | 實驗組 | 30 | 120.31 | 14.662 | 2.336* | .023 |
對照組 | 30 | 118.54 | 13.505 | |||
人際協助 | 實驗組 | 30 | 22.23 | 2.732 | 2.698* | .326 |
對照組 | 30 | 18.35 | 2.598 | |||
親子溝通 | 實驗組 | 30 | 32.98 | 3.589 | 3.453** | .298 |
對照組 | 30 | 25.33 | 2.432 | |||
自我效 能感 | 實驗組 | 30 | 29.96 | 4.456 | 3.179** | .002 |
對照組 | 30 | 25.49 | 4.321 |
注:*, p<0.05; ** , p<0.01; ***, p<0.001
活動後,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親子溝通和自我效能感各維度都呈顯著正相關,實驗組數據明顯高於對照組,尤其在積極認知、家庭支持、親子溝通和自我效能感方面較為顯著。
2.為現代家校共育新模式提供可參考和實踐的依據
目前技工院校針對親子關係開展有效可行的家庭教育還處於探索階段。本項目將焦點解決和敘事療法等理論融入到活動中,利用”親子時光卡”線上+線上下雙管齊下進行實施,成效較好,此療法結合不同學科為後疫情時代下親子關係的改善提供了實踐依據,並為後疫情下如何利用家校育人平臺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活動提供了可行的素材。
(三)實施成效
活動達到預期效果,家長與學生活動後在親子溝通、情感聯結、家庭融洽度等方面有所提升。
1.家長與學生滿意度較高,成效較好
活動後通過實驗前後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青少年親子溝通量表》(PACS)、和《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問卷得分,進行數據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親子關係、家庭支持、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且實驗組明顯高於對照組。參與者均得以內在成長,效果顯著。
圖5:親子關係前後測對比結果
圖6:親子關係測試結果示圖
圖7:活動接受度示圖
2.活動延展性較強
活動結束後,通過電話和麵談回訪,家長和學生均回饋:活動與生活接軌操作性強,活動體驗性強,增加相互瞭解,親子關係有所改善。
圖8:個體的收穫示圖
圖9:再次參與的意願度
四、創意說明
專案以創新家校共育模式為出發點,通過“親子時光卡”活動與焦點解決敘事、鏡像自我等理論多元素結合的一種嘗試, 整個活動的設計遵循“新”“真”“深”。
(一)理念創新、形式新穎,體驗真實,感受深刻
傳統的家校共育親子模式是單一的方式助力家長成長,教家長一些“術”的運用,但總是不盡人意。
此專案以“親子時光卡”為介體,結合焦點解決敘事、鏡像自我等心理理論與學科融合,加入了敘事、繪畫等元素,採用親子互動線上+線下的形式開展,讓家長和學生在活動中開啟一場奇妙“體驗”。同時“面對面”互動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通過聆聽彼此的心聲,互訴彼此真情,感受對方的“真情實意”,通過參與,產生真實的體驗和感受,增進家長和子女的瞭解和信任,加深情感聯接,重獲生命力量。
(二)創新跨學科融合家校共育模式的推廣和延展
探索如何有效實施現代家校共育策略,提升家校共育水準,構建系統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體系,具有深遠意義。
新時代的技校生傾向於以“玩轉”的方式獲得更深刻的體驗和感悟。如:園藝+親子、自然+親子、戶外運動+親子、傳統文化+親子、烹飪+親子等結合專業和學科融入的方式,這些“多模態、多向度”的方式特徵也重新定義了教和學、家校關係和活動成效,既豐富了心育工作的內涵,又擴展了家校共育的外延,專案具有一定研究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方瓊淋,基於綠色指標評價的體驗式家校共育模式的研究——以體驗式“家長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3(31).
[2]馮玉玲,新時期家校協同視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路徑初探[J].管理探索2023(1).
[3]錢潔,繆建東.破解家長教育焦慮的可能路徑: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評價體系[J].中國教育學刊,2021(09).
[4]馬開劍,王光明,方芳,張冉,艾巧珍,李廷洲.“雙減”政策下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生態變革(筆談)[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6).
[5]司曉宏,王桐.“雙減”之下:教育焦慮現象的紓解與治理[J].中小學管理,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