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技術融入智慧養老護理專業的研究
董春鴿 東阿縣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山东聊城 252200
摘要: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健康護理成為了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社會養老壓力加大,如果僅靠增加人力物力就很難滿足加劇養老的需求。因此,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AI技術為依託的新型養老模式——智慧養老應勢而生,在一定層度上緩解了我國日益加深的老齡化帶來的社會性養老壓力,也為養老領域注入了新的力量。結合我校智慧健康養老專業的特點,將網路技術融合其中,更好的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提供服務。本文從我校智慧養老專業建設與發展、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建設問題, “互聯網+智慧養老”新思路、統籌推動“互聯網+智慧養老”建設四個方面,探究網路技術融入智慧養老專業的路徑。
關鍵字:智慧養老、智慧養老護理專業 網路技術 互聯網+養老護理
研究背景:近五年來60歲以上人口持續增長(見圖一),截止2023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97億,占總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達2.17億,占總人口的15.4%。表明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面對如此現狀,養老服務迫在眉睫。而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從日常生活護理向多元化護理轉變,我們需要培養專業化,職業化的老年養護技能人才 。
1智慧養老專業建設與發展
1.1社會老齡化及養老護理需求分析
國家統計局、民政部數據顯示,老年人口數量持續上升,隨著高齡化、失能化的占比不斷增大,養老護理服務需求愈加旺盛。據推測,2035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數量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將超過30%。
社會老齡化不斷加深,也給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制度帶來挑戰;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發展,老年護理需求也不斷增長,不再是單一的日常生活護理和醫療護理,更多老人需要尊重、社交支持、安全護理、心理支持、精神護理等多元護理。為適應老年入的多樣化養老護理需求,以家庭為核心,社會為依託,專業化服務為依靠,利用“互聯網+養老護理”模式,整合社會資源,滿足多元化的養老護理需求。
1.2依託國家政策,建好養老護理專業
2024年兩會上“老有所養”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養老問題。國家將致力於構建“養老、敬老、孝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以健全“居家是基礎、社區是依託、機構是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見圖二)。國辦發【2024】1號國務院檔《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強調:優化老年健康服務,完善養老照護服務,打造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等,滿足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
在老齡化和國家政策雙重推動下,養老護理已成為朝陽產業。2023年3月我校開設了智慧養老服務專業,本專業緊密結合國家養老服務政策,採用“教學-實踐-服務”的模式,結合多方力量(政府、職業界、醫療衛生、養老機構、網路技術)促進健康養老護理專業建設,培養既有良好專業技能,又有高尚職業素養的養老護理高素質人才,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為社會國家貢獻一份力量。
1.3多方協作,共建人才培養體系
面對老年群體的複雜性和服務的多樣性,養老人才的培養需要政府、社會職業界、醫療衛生部門、養老機構、職業院校等多方協作,共同推進引人、用人、育人的戰略,大力培養高水準高素質的養老人才,推動我國智慧養老事業的發展。
我校護理專業在護理人才培養方面經驗豐富,但剛起步的智慧養老服務專業的師資力量、課程體系、人才培養評價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還比較薄弱。需要政府部門的宏觀指導和政策保障,落實相關優惠政策,社會職業界、醫療衛生部門、養老機構、互聯網技術和學校共商共建,協同合作,才能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
1.4打造高水準“雙師型”隊伍
高水準“雙師型”隊伍建設是智慧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我校智慧養老師資隊伍建設採取“培養為主,引進為輔”的策略,鼓勵專業課教師利用寒暑假培訓學習和進修,參加養老護理職業資格考試,獲得證書。學校建立專任教師去學習制度,要求專任老師去合作醫療衛生部門、養老機構實踐學習,提高能力,促進“雙師型”教師素質的培養,推動專業建設。同時學校邀請涉老行業技術專家,醫療專家來校指導專業建設,包括:教學計畫制定、教學實踐演練、教學能力培訓等,進一步提升專業師資隊伍的整體水準。
1.5加強責任感教育,提升就業率
人社部、民政部聯合頒佈的《養老護理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版)中指出對於從事老年護理人員不做學歷要求,儘管這一職業有著較低的准入門檻,但這一行業人才緊缺仍是難破的窘境。通過調查訪談,顯示畢業生從事養老護理專業學生意願不高的主要原因有:社會對養老行業護理員認同感低、薪資待遇低、晉升難度大、工作時間長強度大等,剛畢業的學生,年齡小,耐心差,對養老行業的前景和職業發展擔憂。
日常教育中加強對老年護理工作宣教,提升學生對老年工作的認同感,同時,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學校和實踐基地加強對學生實踐環節的培養,幫學生積累豐富的老年護理實踐經驗。在踐行養老服務的活動中,老人護理工作中學生常常能夠和老人建立情感聯繫,幫助老人克服各種生理困難,提供心理支持,工作給學生帶來充實感、價值感、成就感,以及情感上獲得的滿足。選擇社區老年護理專業不僅會有穩定的就業機會,也為社會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資源。同時,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鼓勵社會各界對養老行業的投入和支持,拓寬養老護理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提升養老護理人才的就業率。
1.6優化課程設置,確保育人成效
我校根據《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社區調查與訪談中老年護理需求,優化完善社區養老護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模式(見下圖),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中心,職業技能課程為主體,將職業教育的標準融入課程標準,職業技能鑒定考核融入課程考核,制定教學設計、實訓計畫,考核標準等,優化教學內容,以“適度、實用”為原則,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在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還注重學生職業道德、創新能力的培養,確保社區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朝著標準化、優質化方向邁進,適應養老行業的崗位需要和就業需求。
2、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有待完善
2.1整合資源的能力參差不一
現在我國有許多養老服務平臺,分佈在各個地區,但大多都是投入小、服務範圍窄,沒有足夠能力整合網路科技資源,當前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存在中硬體輕軟體的問題,對老年人來說存在較大的消費能力和接受能力。我校智慧養老護理專業建設正處於起步階段,人工服務和科技服務與智慧養老服務專業建設的結合尚在探索之中,在發展初期難免會面臨一些難題。
2.2平臺之間相對封閉
國家民政部建有養老服務資訊系統,地方民政部建設的社區居家機構養老資訊平臺,都已經形成了千萬量級的老年人群體的健康數據。雖然數據量大,但是缺乏統一標準和規範,各個平臺之間無法相互聯通、共用資訊,還不能實現動態、時實、全面呈現老人群體資訊的查詢和數據分析,平臺的運營管理和使用推廣仍需要提升。
2.3線下服務不足,資金壓力大
現在開發的智慧養老產品大多數只專注技術層面,以硬體設備為主,能真正用於老年人服務端的很少,老人最需要的日常生活照聊、疾病護理、康復訓練、健康檢查、心理諮詢、文化娛樂組織策劃服務等創新不足、專業人才有限。在我國養老補貼標準、服務消費定價等制度沒有完善、盈利模式不清晰的情況下,養老服務平臺面臨較大的資金運營壓力。
3、“互聯網+智慧養老”提供新思路
“互聯網+智慧養老”新思路主要涉及和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創新和優化養老服務模式,以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服務需求。旨在為老人提供安全便捷的生活。
3.1方便老年人得到便捷服務
我校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專業通過建設養老服務平臺,整合線上(老人各種健康數據)、線下資源(技能人才培訓),實現了養老服務供給資源的集中管理和供需連接,在教學實踐中優勢持續顯現。互聯網給老年人提供了便捷服務,充分拉近了雙方距離。可以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內容,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為老年人提供線上社交,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還可以減輕家人的照料負擔,有智能化設備的輔助,更輕鬆的照顧老人。智慧養老還可以為老人提供更多的自主選擇權,讓他們更加獨立的生活。我校智慧養老服務專業將採用網路技術集成多種服務,老人可方便操作親情呼叫、急救呼叫、健康醫療諮詢、心理諮詢等服務。
3.2養老服務產品有效供給
目前我國智慧養老服務產品品質不高、個性化產品少,需要各方共建完整養老產品開發體系。對此,部分養老服務平臺借鑒電子商務模式,補貼商家,將一些消費較高的個性化老年服務產品以較低價格投入養老服務平臺中,增加服務供給,提高了服務效率。但是老年人收入水準較低者,也需要購買養老產品,可兜裏沒錢,有效需求不足使我們養老服務產品發展不起來的重要原因。因此,各部門應加強養老產品的品質監管和價格定位,確保老年人使用無憂。隨著平臺應用增多,老年服務商家基於大數據研發了更加多元化、精准化的養老服務產品,擴大了養老服務產品供給,也為我校的智慧養老專業建設提供了機會。
3.3老年人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老年人的安全保障對晚年生活品質提升至關重要。老人佩戴定位設備、即時定位老人的位置,意外報警時,可在第一時間尋找到老人及時救護。同時家人可在手機上查看老人即時位置、活動軌跡和停留時間,直觀瞭解情況。有些老年服務產品還可以實現對老人地理位置、生理指標、健康狀況、活動能力等數據進行即時採集和監控,自動提供安全看護、健康監測、生活照料等。不僅降低了監護的成本,還能在發現異常情況時與家屬和醫護人員及時取得聯繫,將安全風險和影響降到最低,真正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3.4推動實現醫養結合目標
醫養結合的關鍵點是整合老年人資訊資源和醫療資源。借助老年服務平臺,建立老年人健康電子檔案、養老需求資訊等基本資訊資料庫,為推動醫養結合服務目標的實現提供重要的資訊和技術支撐。在智慧養老服務專業建設中,注重建立學校與醫療衛生單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健康體檢中心等的長期合作,共商共建,發揮各自優勢,培養醫養融合型養老人才。協調解決社區老年護理專業建設中的難點問題,促進醫養協同發展趨勢。我校護理專業學生定期到養老院,民康養老中心積極參加社區老年志願服務工作,把在校所學知識技能,用於社會實踐,使專業技能轉化為職業能力。通過服務老人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為進入社會養老服務業做好充分準備。
4、統籌推動“互聯網+養老護理”
在養老護理模式的變革中,“互聯網+養老護理”不僅為老人生活帶來了便捷,提升了生活品質,也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社會養老的壓力,維護政府管理和社會穩定。
4.1制定養老服務平臺標準
智慧養老平臺系統要遵循一定的標準,以保證老年人的使用體驗和安全性。平臺的介面簡潔易懂,字體適中,操作按鈕明確易用,有良好的用戶隱私保護機制。建立健全的緊急救援機制,確保老年人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及時得到幫助。採用統一的數據格式和數據命名規範。護理人員需要接受專業的培訓和認證,服務品質需要定期評估和監督。智慧養老平臺系統智能化程度也需要進行標準化,具備自適應性,可根據老年人的需求習慣自動調整服務內容和方式。還必須抓住政府資訊平臺整合的機會,推動政府資訊系統和養老服務資訊系統公共數據互聯共用,助力養老服務平臺的資源整合和供需銜接。
4.2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
解決養老問題應整合多方資源,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對養老產業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明確補貼標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養老產業。保障困難老年群體享受智慧養老服務,有助於推動社會資本成為“互聯網+養老”的發展主體。同時,加強監管和指導,確保養老服務的品質和安全;相關科技企業應積極投身養老產業發展,支持網路平臺對接非營利養老服務資源,利用自身的技術和資源優勢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各類社會組織也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積極參與養老服務工作,通過組織志願者活動、開展公益專案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更多關愛和幫助。
4.3養老服務平臺對接醫療資源
智慧養老通過結合醫療資源,共同推動養老服務的發展和優化,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全面、個性化的服務,從而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醫療護理效率、安全保障,減輕了家庭照顧者的負擔,並優化了養老資源配置。例如,老年人可以即時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及時發現健康問題並進行干預;老年人可以在家中接受專業醫生的遠程診斷和治療;系統還具備緊急求助功能,遇到緊急情況可迅速獲得救援。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還為政府提供了有關老年人健康狀況的詳細數據,有助於政府制定更加精准的養老政策。
4.4為“互聯網+養老”提供優良的政策環境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其中表明拓展資訊技術在養老領域的應用,促進新一代資訊技術和智能硬體等產品在養老服務領域深度,制定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持續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實際上,上到國家、相關部委,下到各個省、市,近年來出臺的養老有關政策,均提到了智慧養老,提到了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 IT 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老年健康領域的應用。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智慧養老事業的發展,在"互聯網+養老護理"領域,採用多方參與、資源共用的養老服務供給體系,推進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專業建設,提供高效、便捷的養老服務。
參考文獻(8)
【1】劉理暉,王偉進,顧天安.我國養老護理職業的進展、問題及政策建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1):10-17.
【2】黃豔華.醫養結合背景下養老護理人才的分層培養策略【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0(04):93-96.
【3】陳潔,朱明珍,陸月梅.我國老年後護理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現代臨床護理學雜誌,2022,2(2):110-115.
【4】於瀟,孫悅.互聯網-養老-新時期養老服務模式創新發展研究.【J】.人口學刊2017(01).
【5】韓燕,錢一平,張麗.“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醫院護理管理者運營管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雜誌.2020(22)
【6】益偉清,張翠紅,黃慧佳.醫聯體模式下“互聯網+護理服務”運行的效果探討【J】上海護理2024.24(2).
【7】左陳藝.現階段高職院校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模式的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03):65-66.
【8】陳健.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平臺的標準化及應用【J】資訊技術與標準化2020(06):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