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背景下技工院校課程思政長效機制研究
金俊江 浙江商業技師學院
浙江寧波 315000
摘要:本項目聚焦於“雙創”背景下技工院校課程思政長效機制的構建,旨在彌補當前學術界在該領域研究的不足,特別是針對技工院校專業特色和學生特點的長效機制建設。國內研究多集中於實踐探索而缺乏理論深度,國外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則為我國提供了寶貴借鑒。專案通過“線上+線下”調研和案例分析,結合寧波地區紅色資源,探索紅色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可行路徑,以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激發愛國情懷與創新精神。專案不僅具有理論價值,通過構建具有技工院校特色的長效機制,推動思政教育改革創新,還具備實際應用價值,為技工院校提供教學資源,並形成可推廣的典型案例。
關鍵字:課程思政、技工院校、長效機制、雙創教育、紅色精神、寧波地區、教育資源
1選題:本項目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及理論價值或實際應用價值
1.1本項目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近年來,隨著“雙創”教育的興起,課程思政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然而,從當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儘管課程思政的研究文獻數量龐大,但普遍存在“量大而不精”的問題,尤其是在長效機制建設方面缺乏深入探討。
國內方面,課程思政的研究多側重於實踐層面的探索,如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內容的整合等,但在理論深度挖掘和系統性研究上仍有不足。特別是在技工院校這一特定領域,課程思政的研究更是顯得零散而缺乏系統性。多數研究未能針對技工院校的專業特色和學生特點,形成具有針對性的長效機制建設方案。此外,現有研究在頂層制度設計上的關注較多,而對具體實施路徑和策略的研究則相對較少。
國外方面,雖然沒有直接對應“課程思政”的概念,但各國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實質上承擔著相似的功能。國外通過課堂教育、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這些經驗為我國技工院校課程思政長效機制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1.2理論價值或實際應用價值
理論價值:本項目旨在通過對“雙創”背景下技工院校課程思政長效機制的研究,彌補當前學術界在該領域研究的不足。專案將結合寧波地區紅色景區的豐富資源,從理論層面分析紅色精神融入技工院校課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為構建具有技工院校特色的課程思政長效機制提供理論支撐。同時,專案還將探討課程思政與“雙創”教育的融合路徑,豐富和發展課程思政的理論體系。
實際應用價值:本項目具有顯著的實際應用價值。首先,通過深入研究技工院校課程思政的長效機制,可以推動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和課程思政建設,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次,專案將結合寧波地區的紅色資源,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課程和教學案例,為技工院校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最後,專案的研究成果將形成一套可推廣的典型案例,為其他技工院校開展課程思政長效機制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2內容
2.1本項目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項目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基本思路,以“雙創”背景下技工院校課程思政長效機制為研究對象,通過“線上+線下”的調研和案例分析,深入探索技工院校課程思政長效機制的構建路徑。
首先,明確研究背景和意義,梳理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為後續研究奠定堅實基礎。其次,通過線上案例收集和線下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技工院校課程思政實踐案例,總結其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並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最後,結合寧波地區紅色景區的豐富資源,探索將紅色精神融入技工院校課程思政的可行路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思政長效機制。
2.2本項目研究的主要觀點
本項目認為,寧波地區豐富的紅色景區及紅色精神內涵為技工院校課程思政長效機制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在“雙創”背景下,將紅色精神融入技工院校課程思政中,不僅能夠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本項目將重點研究如何將寧波地區的紅色精神與技工院校課程思政相結合,構建具有長效性的課程思政體系。
3創新之處
第一,深入探索,填補空白。
本項目獨具匠心地將技工院校作為核心研究對象,這一選擇直接指向了當前學術界在課程思政領域研究的一個顯著空白點。技工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生群體、專業設置及教育目標均與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差異,因此在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與長效機制建設上應有其獨特性。通過系統化的深入調研與全面分析,本項目力求準確把握技工院校在課程思政方面的現狀與需求,進而設計出一套既符合技工院校實際情況,又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思政長效機制建設方案。這一方案的出臺,不僅將為技工院校自身的思政教育改革提供指導,更為其他類型院校在課程思政的探索上提供寶貴的借鑒與參考,推動整個教育體系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創新與發展。
第二,融合紅色精神,創新思政教育。
本項目創新性地將寧波地區的紅色精神與技工院校的課程思政相結合,這一舉措是對傳統思政教育內容與形式的一次重要突破。寧波,作為革命老區,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其紅色景區所承載的精神內核是開展思政教育的寶貴素材。通過深入挖掘這些紅色資源的教育價值,專案將開發出一系列具有鮮明地方特色、貼近學生生活的思政課程和教學案例。這些課程與案例不僅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使其更加生動、具體,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精神的薰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線上線下結合,確保數據真實。
為了確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本項目採用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調研方式。線上調研利用互聯網技術的便捷性,廣泛收集國內外關於課程思政和“雙創”教育的文獻資料、政策檔及實踐經驗,為專案提供豐富的理論支撐和案例參考。線下調研則通過實地考察、深度訪談等方式,深入技工院校內部,瞭解師生的真實想法和需求,獲取第一手資料。這種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不僅確保了研究數據的全面性和多樣性,還通過實地調研和深度訪談的方式,增加了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對具有代表性的教師和學生進行深度訪談,還能夠捕捉到更多細節和深層次的問題,為專案後續的分析和策略制定提供有力支持。四、主要方法
本項目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訪談法等多種研究方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和資料,瞭解國內外課程思政和“雙創”教育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通過收集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技工院校課程思政實踐案例,總結其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通過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深度訪談,獲取他們對課程思政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和建議。這些方法相互補充、相互印證,確保了專案研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4研究基礎
專案負責人具有豐富的“雙創”教育和思政教育經驗,曾主持多項相關課題並取得顯著成果。近年來,在專案負責人的帶領下,團隊在技工院校“雙創”教育和思政教育領域取得了多項榮譽和獎勵。這些成果不僅為專案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為本項目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郭二芳.茶文化下高職數學課堂“課程思政”的實施對策[J].福建茶葉,2023,45(02):138-140.
[2]何春霞.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高職院校化工生物技術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究[J].福建輕紡,2023(02):77-80+12.
[3]王帆,韓雪峰.紅醫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價值思考和路徑探析—以中國醫科大學為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3,21(05):9-10.
[4]吳佩育,張豔青.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理工類專業課程思政探析[J].衡水學院學報,2023,25(01):61-64.
[5]劉明秀.應用型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改革路徑[J].文學教育(下),2022(12):164-167.
[6]趙敏,楊濤,王汝都,錢明珠.“雙高”建設背景下動物藥理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河南農業,2022(33):27-29.
[7]蔡迎迎.課程思政背景下提升中職思政課程育人效能的實踐探究[J].科學諮詢(教育科研),2022(11):113-115.
[8]陳彩華.醫學高校創新創業課程思政的教育體系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誌,2022,30(21):20-23.
[9]王桂花,樊華,蔣瓊.物流與供應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現狀與對策[J].遼寧高職學報,2022,24(10):54-57.
[10]李曼燾,李克鋼.“腦礦+地礦”:地礦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索[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40(05):223-226+233.
[11]沈應仙.高職院校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以《初級會計實務》課程為例[J].經濟師,2022(10):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