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張學宇
山東 臨沂 276000
摘要:本文探討了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策略。針對當前職業教育在培養人工智慧技術人才方面遇到的難點和困境,本文提出了明確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實踐與合作機制以及師資隊伍培養等具體措施。通過國內外成功案例的分析,總結了成功經驗與啟示,並強調了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本文旨在為職業教育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培養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以適應科技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
關鍵字:人工智慧;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國際合作;案例分析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人工智慧領域於近五年來飛速發展,正逐步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從智能製造到智慧城市,從智能家居到智慧醫療,人工智慧不僅改變了生產方式,也重塑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這一背景下,培養大量具備人工智慧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產業升級的關鍵。
職業教育作作為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教育陣地,在培養技術人才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人工智慧領域,職業教育需要快速回應市場需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術人才。但當前職業教育在培養人工智慧技術人才方面存在大量問題,如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滯後、師資力量不足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的效果。
1.2 研究意義
未來,隨著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不斷加大,國家對人工智慧領域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顛覆性技術,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將開設人工智慧專業,因此探討構建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首先有助於明確職業教育在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中的定位和目標,為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可以有效解決當前職業教育在培養技術人才方面遇到的難點和困境,提升人才培養的品質和效率。最後,構建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人工智慧領域高技術人才,有助於幫助我國在新的技術革命中佔據有利地位,在世界產業競爭格局中處於優勢,同時推動國內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
2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現狀與挑戰
2.1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現狀
近年來,職業教育在培養技術人才方面的作用逐漸凸顯,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特別是在人工智慧領域,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領域的拓寬,職業教育機構紛紛開設相關課程,培養了一大批具備初步人工智慧知識和技能的人才。這些人才在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人工智慧教育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興起,不僅高等教育機構紛紛涉足,中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也開始加強人工智慧領域的教育投入,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的教育格局。
2.2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難點
儘管職業教育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諸多難點。首先,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優秀的人工智慧教育資源集中在少數高校,而人工智慧相關大廠也傾向於與重點大學開展專案合作,普通院校特別是高職院校、技工院校往往得不到相關師資和技術的支持,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由於師資力量和設備資源的匱乏,難以有效開展高質量的人工智慧教育。其次,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需要改進。當前,部分職業教育機構在人工智慧課程設置上缺乏系統性,作為新興專業,且具有特殊性,傳統專業的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要求,教學方法過於傳統,導致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足,難以培養出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此外,師資技術水準與教學能力也是制約人才培養品質的關鍵因素。由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部分教師安逸院校現狀,缺少接受新鮮事物的熱情和積極性,難以跟上技術更新的步伐,導致教學水準滯後。
2.3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困境
除了上述難點外,職業教育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培養還面臨以下困境。一是與社會需求不適配。當前,人工智慧領域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高層次的特點,而職業教育機構在人才培養上往往過於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人工智慧具備人類智力,可勝任大部分基礎性工作,創新意識是人和機器的主要區別,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培養應相對其他專業,更加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二是企業主體育人作用尚未有效發揮。在職業教育中,企業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其育人作用並未得到充分重視和發揮。企業與職業教育機構的合作深度和廣度不足,導致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三是職業教育具有滯後性,往往市場上最新技術發展需要3-5年時間才能轉化成院校教學資源,如課件、教材等,而學生掌握這些內容有需要2-3年時間,而人工智慧技術在這些時間內早已完成多次迭代,導致學生所掌握的技能難以勝任實際崗位所需。
3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3.1 培養目標設定
在構建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時,培養目標的設定至關重要。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明確培養技能高、技術新、能力強、可創新的高層次人才。其中靈活運用當前人工智慧軟體,具有創新性思維進行產品設計和功能整合是該目標的重點。這一目標不僅要求學生在理論上掌握人工智慧領域的基礎知識,更強調在實踐操作上的能力,尤其是利用現有工具進行創新的能力。因此,培養目標的設定應涵蓋理論掌握和實踐操作兩方面,確保學生在畢業後能夠迅速適應市場需求,成為企業所需的技術人才。
例如,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培養中,明確提出了“對標華為認證”的培養目標,將通信技術等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解構與重構,替換了多門電路類課程,新增了華為認證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這種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培養目標設定,為該校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3.2 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
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的搭建是構建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在設置專業時,應充分考慮企業的實際需求,設置企業深度融入的適用專業,如人工智慧演算法與編程、自然語言處理等。這些專業不僅符合市場需求,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課程體系上,應搭建突出技能培養的課程體系,涵蓋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數據挖掘等人工智慧領域的核心課程。同時,還應注重跨學科融合,將人工智慧與電腦、數學、物理等相關學科進行融合,構建跨學科課程體系,才能碰撞出更多新的思路和成果。
以全國石油與化工行業技能競賽為例,該競賽不僅涵蓋了化工理論知識、化工生產仿真操作和精餾操作等核心專案,還注重與企業現狀接軌,讓學生在學校接受的教育和訓練與生產實際相銜接。
3.3 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在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職業教育中,應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專案驅動學習、倒置課堂、案例教學等。這些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作為前沿專業,還應充分利用最新的技術,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線上學習等輔助教學。同時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上述技術進行創新整合,邊學邊練,學以致用,不斷更新完善教學技術和手段。
3.4 實踐與合作機制
實踐與合作機制是構建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加強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通過與華為、阿裏巴巴、騰訊等人工智慧相關企業建立實習基地、提供實踐機會、與企業合作開展專案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同時,還應鼓勵師生參與科研專案和創新競賽,或自主舉辦人工智慧相關賽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參與科研專案和創新競賽,學生能夠接觸到前沿的技術和知識,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3.5 師資隊伍培養
師資隊伍的培養是構建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保障。應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技術水準和教學能力。通過組織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學術交流等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準。
引進高端人才,建立科學合理的職稱評選標準,激勵師資提升自身水準。通過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深厚理論功底的高端人才,以及具有豐富人工智慧訓練經驗的創新行人才,都可進一步提升職業院校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教學水準和科研實力。
尤其是新創辦人工智慧專業的職業院校在引進人才時,應考慮人工智慧專業市場人才實際情況,在招聘引進時不僅注重其學術成果和教學經驗,還注重其在實際專案中的表現和能力,以及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的創新整合能力。通過引進這些高端人才,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和指導,進一步提升本校專業綜合競爭力和人才培養品質。
4評估與調整機制
4.1 評估體系
在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評估體系是確保人才培養品質的關鍵環節。為了全面、客觀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應實施多元化的學業考核評估方式。
理論考試是評估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重要手段。通過定期的理論考試,可以檢驗學生對人工智慧領域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只有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才能更好的運用人工智慧。
實踐操作是評估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實踐操作任務,如編程專案、數據分析任務等,可以考察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操作評估不僅關注學生的操作技能和結果,還注重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和問題解決策略,注重培養提升學生利用人工智慧時個人的創新思維。
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專案、創新競賽或企業合作專案,通過完成實際專案來展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可以是專案報告、演示文稿、實物展示,也可以是文學藝術創作、自媒體作品等。全面評估學生的創新思維、團隊協作和專案管理能力。
除了上述評估方式外,還應推進過程考核,讓學生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能夠得到回報。過程考核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通過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等,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
4.2 動態調整機制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也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因此,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是確保人才培養體系與時俱進的重要保障。
應根據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通過關注行業動態和技術發展趨勢,及時將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理念引入課程設置和教學中,確保學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還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回饋,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和優化,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體驗。
通過行業聯盟和企業合作,瞭解職業崗位要求,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聯盟和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和要求,確保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通過定期與企業進行溝通和交流,瞭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變化,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確保學生畢業後能夠順利進入職場並適應市場需求。
5案例分析
5.1 國內外成功案例
德國“雙元制”大學
德國製造業以其卓越品質和技術創新享譽全球,其背後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功不可沒。這一教育模式起源於中世紀,旨在保護手工業技術的傳承。上世紀60年代,德國頒佈《職業教育法》,將職業培訓納入學校義務教育框架,正式形成“雙元制”體系。在此體系中,“一元”為職業學校,負責傳授專業知識;另一“元”為企業,負責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兩者學習時間比例大致為3:7,學生在入學前需通過雙向選擇與企業簽約,完成實際培訓後獲得全國承認的執業資格證書。
“雙元制”大學模式的成功在於其學術與實踐的平衡。學生不僅能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還能在企業通過實際專案、實習等方式將理論付諸實踐,使知識更具實用性。此外,與企業的密切合作確保了教育體系根據產業需求調整課程,學生畢業後具備市場所需的實際技能,從而更容易就業。這種教育模式不僅提供了多樣化的專業選擇,包括技術、工程、商業等領域,還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高了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英國學位學徒制
英國在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形成了涵蓋中級學徒制、高級學徒制、高等學徒制以及學位學徒制四個層級的學徒制體系。其中,學位學徒制專案的出現,既拉長了技能人才培養的鏈條,又實現了與普通高等教育的等值融通。
英國學位學徒制的成功在於其創新性和體系化。學徒通過培養既可以獲得工作經驗,又可以獲得學歷文憑,這種雙重收益極大地提升了學徒制的吸引力。此外,英國政府通過出臺多部法律政策檔,如《企業法案》和《就業技能白皮書》,從規制合法性、規範合法性以及文化—認知合法性三個層面為學徒制奠定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石。例如,推行“學徒稅”為企業提供經濟保障,實施“開拓者專案”實現勞動力市場端與學校供給端相適配,開展“核心城市群專案”消除種族差異帶來的教育不平等。
英國學位學徒制的推廣,不僅解決了人才供需脫節、人崗不適、就業困難等問題,還提升了職業教育的價值,使有學位的學徒在全球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法國學徒制
法國在學徒制方面的探索同樣值得借鑒。法國政府通過成立生成式人工智慧委員會,提出了三項重要舉措,旨在通過人工智慧賦能教學,推動教育品質的提升。其中,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加大,以幫助他們有效使用新興的人工智慧工具,是學徒製成功的重要一環。
法國學徒制的成功在於其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逐漸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還在課堂中創造了更為互動、豐富的學習體驗。此外,法國政府還計畫推動企業與教育系統的合作,開發能夠深度整合內容的AI平臺,從根本上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
國內職業院校在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實踐
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發展迅速,政府大力支持,企業積極投入,形成了百度、阿裏、騰訊等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在職業教育領域,國內職業院校也在積極探索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的創新實踐。
例如,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畫》,指出加強專業建設、加強人才培養力度、完善人工智慧領域協同育人機制等。繼浙江大學等35所本科高校新增人工智慧專業後,教育部再次發佈公告,高校職業教育(專業)新增人工智慧等9個專業,171所高職院校獲批開設人工智慧相關專業。這些舉措不僅加強了人工智慧領域的專業建設,還完善了人才培養層次,為國內高職院校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新的方向。
此外,國內職業院校還通過與企業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和要求,確保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例如,一些職業院校與人工智慧企業合作,開展聯合培養專案,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到最前沿的技術和專案,畢業後能夠順利進入職場並適應市場需求。
5.2 案例啟示
德國“雙元制”大學的啟示
德國“雙元制”大學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職業教育應注重學術與實踐的平衡。通過與企業密切合作,根據產業需求調整課程,可以確保學生畢業後具備市場所需的實際技能。此外,提供多樣化的專業選擇和個性化的培養方式,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英國學位學徒制的啟示
英國學位學徒制的成功經驗在於其創新性和體系化。將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高技能與學位證相結合,打通了學徒制培養層次的通道,實現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等值融通。這種教育模式不僅解決了人才供需脫節的問題,還提升了職業教育的價值,使學徒在全球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此外,英國政府通過出臺多部法律政策檔,為學徒制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法國學徒制的啟示
法國學徒制的成功經驗在於其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與企業的緊密合作。通過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教育理念,可以創造出更為互動、豐富的學習體驗。此外,推動企業與教育系統的合作,開發能夠深度整合內容的AI平臺,可以從根本上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為企業培養更多具備實際技能的人才。
國內職業院校的啟示
國內職業院校在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實踐告訴我們,應加強專業建設,完善人才培養層次。通過與企業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和要求,可以確保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此外,還應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聯合培養專案、實習實訓等方式,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到最前沿的技術和專案,為他們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6國際合作與交流
6.1 國際合作專案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合作與交流已成為推動教育創新、提升教育品質的重要途徑。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更應注重國際合作專案的開展,以拓寬師生的國際視野,促進學術與技術的交流。
學生交流專案:通過與國際知名高校、研究機構或企業合作,開展學生互換、短期訪學、海外實習等交流專案。這些專案不僅能讓學生親身體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還能讓他們接觸到最前沿的科研動態和技術應用,從而拓寬視野,激發創新思維。同時,通過與國際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可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為未來的國際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教師學者訪問交流:鼓勵教師學者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研討會、工作坊等活動,與同行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此外,還可以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校講學、指導科研,或開展聯合研究專案。這些交流不僅有助於提升教師的學術水準和國際影響力,還能為學校的學科建設、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專案合作與聯合培養:與國際合作夥伴共同開展科研專案、技術創新或人才培養專案,通過資源共用、優勢互補,實現互利共贏。聯合培養專案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術平臺和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國際化的環境中接受更全面的教育和培養。同時,這些專案也有助於推動學校與國際合作夥伴在科研、教學、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參與國際研究專案:積極參與國際性的人工智慧研究專案,如歐盟的“地平線2020”計畫、美國的“國家人工智慧研究與發展戰略計畫”等。這些專案不僅有助於拓展研究領域,提升研究水準,還能加強與國際合作夥伴的合作關係,為未來的國際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6.2 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作用
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技術手段: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可以深入瞭解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為國內的職業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例如,可以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推動國內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可以學習英國學位學徒制的創新模式,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等值融通;還可以借鑒法國學徒制的做法,加強企業與教育系統的合作,共同培養具備實際技能的人才。
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國際合作與交流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通過與國際合作夥伴的深入交流與合作,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方式、創新方法和先進技術,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同時,通過參與國際專案、競賽等活動,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推動人工智慧教育的全球化發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是推動人工智慧教育全球化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與國際合作夥伴的共同努力,可以共同制定人工智慧教育的國際標準、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推動人工智慧教育的規範化、標準化和國際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鳳,劉少江,許志明.“智能製造+人工智慧”賦能電子資訊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24(4)55-57,
2.嵇聖硙,李新路.大語言模型賦能高校智能化教學——以資料庫原理與應用課程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4,20(16):23-25.
3.顧小清,郝祥軍.從人工智慧重塑的知識觀看未來教育[J].教育研究,2022,43(9):13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