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藍墨雲班課,基於行動導向的學生中心混合式教學實踐
——以《辦公自動化》課程為例
河北省定州技師學院 董建華
河北定州 073000
摘要:新的教學改革形勢下,傳統的教師為中心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自主學習。後疫情時代,互聯網已然滲透到每個家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效改變時間空間的限制,而手機端的藍墨雲班課APP作為載體有效促進學習體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學科、社會有機融合,將知識內化為自我情感,促進綜合職業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形成。
關鍵字:行動導向 學生中心 混合式 評價 素養
“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學生將手機帶入課堂,移動資訊的大背景環境下,"互聯網+課程"混合式教學優勢逐漸顯現。目前,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既違背了知識內在的邏輯規律,又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可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必須改變目前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是以行動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能力為本位的新型教育理念。在學習與工作之間建立了基於專業知識和崗位能力的關聯。新型的教學模式賦予了學習新的內涵,教學由“教師為中心”轉變為“學生為中心”,學生由共性的標準化知識學習轉變為個性化差異化知識學習[1],以促進新的學習方式的產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學科、社會融合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來,有利於學習成為一種探究活動,有利於學生掌握學科體系與結構。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促使其積極主動學習和思考,在思考中把外在知識內化為自我情感,在創作中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實現自我價值。
一、整體設計思路
傳統課堂教學中,由於課堂學時和教學空間的限制,很難讓學生進行深層次學習和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師的精細分層教學也難以實現;課堂教學內容龐大,若只以單向講授為主,師生互動少,知識多,難以達到應用和拓展;而對於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啟發學生對人生,對逆境等的思考相對匱乏,核心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很難達成。
為解決存在問題,本課程以專案為前導,以任務驅動展開,以思政案例貫穿,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依託藍墨雲班課,採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依據課程設計思路,教師服務於整個教學過程,形成課前線上學習,課堂學習活動空間,課後拓展提升混合式課程體系。
二、藍墨雲班課平臺
藍墨雲班課是在移動網路環境下,通過藍墨雲班課APP,使用移動智能手機開展課堂內外互動教學的雲服務平臺。平臺以教師在雲端創建的班級群為基礎,為學生提供移動設備上的課程訂閱,消息推送,作業、課件、資源等服務。在課堂內外,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如投票問卷,頭腦風暴、作業小組任務,測驗等。自2018年以來,運用藍墨雲班課APP學習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實踐,效果顯著。
三、行動導向教學模型[2]
教學流程採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型設計,將教學活動分配到線上、線下、課上和課下。利用多層級,螺旋式的教學活動加強學生的深度學習。課前,利用線上平臺的資源和學習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計畫完成達成預期效果,並為課堂教學提供依據;課堂開展參與式學習,引發學生深度思考;課後,基於線上平臺進行評價反思和總結,利用個人和團隊拓展任務加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提升。
混合式教學活動的設計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微視頻、情境案例報告,時政案例分析等任務是為提升團隊中同伴行為的關注;分層任務提高課程的高階性和挑戰度;過程性評價激勵學生主動學習鍛煉其思辨能力;全過程融入思政元素;引入時政科技熱點圖文視頻,增添學生的愛國情懷,啟發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信的培養;全過程團隊協作利於形成共同價值利益觀,培養合作意識;師生及時回饋保證了課程的改進和創新;作品展示和答辯激勵學生認真求學,嚴謹做事,追求卓越的精神。
四、課程教學設計
現以《辦公自動化》課程為例,介紹依託藍墨雲班課,基於行動導向的學生中心混合式教學實踐。
1、學情分析及目標確定
學生已經有了較為扎實的基礎,並且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已培養起良好的學習動機。後疫情時代,學生們已有了線上學習和網路學習的經驗。本課的任務不再採用全班單一任務,根據各組之前作品完成效果將任務升級為不同難易程度的工作任務,再由團隊小組抽籤完成。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自身學力水準高低與工作任務難易程度相保持,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高,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給予即時指導、鼓勵和幫助。
本次課採用線上、線下的資源整合,行動導向教學流程的指引,達到預期學習目標的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表達溝通能力、資訊獲取、分析總結能力。通過不同任務的主題內化學生的不同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的愛班、愛家、愛校和愛國情懷。
2、內容設計與資源整合
(1)本次課課程資源包括教學PPT,操作講解視頻,抽籤題目,活動任務單,拓展題目“將自己作品做成抖音會有多少粉絲?”引發學生深度思考,為思政和推廣做準備。
(2)雲班課推送資源
課堂教學前一周將學習任務單,知識資料和教學PPT發送到雲班課資源中,學生通過手機APP進行查看,完成線上學習,線下討論,制定工作計畫,並將計畫上傳雲班課作業活動中,教師根據上傳結果查看,進行有效指導,師生共同探討完善計畫,團隊共同優化方案。
(3)專案主題融入思政元素
《“綠色先行,低碳奧運”宣傳海報設計》學生通過網路自行搜集素材,瞭解冬奧會;瞭解低碳,並對此發表看法和見解,培養愛國情懷。
《“我的校園,我的家”宣傳海報設計》通過團隊內成員按主題進行討論,用賞識和日常積累去發現校園美好的人和事,培養學生的自信,愛校愛家的人文情懷和自豪感。
《“中職生的法律常識”黑板報設計》民法典、法律常識、中職生學生公約、日常行為規範等等法律知識的搜集可以讓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有更深刻和明確的認識,規範自己的日常行為,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網路使用情況”調查問卷表》資訊時代離不開網路,學生在設計表格內容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接受網路的正確使用和安全意識。
《“我的成長”故事》可以做成海報、信件,形式不限。學生回憶自己步入職業學校後的成長歷程,無論從知識技能方面還是從個人行為方面,只要有所收穫便能使學生在體會和反思總結中提升自信,更好的促進以後的學習和生活。
3、教學過程與實施方法
本次課教學組織針對學生中心混合式教學關鍵問題開展。
(1)課前---明確任務計畫決策階段,線上平臺導入目標引導自主學習
各團隊組長抽籤,決定本次課各組工作專案主題。通過藍墨雲班課推送“專案主題”、“課前活動任務單”“課件PPT”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藍墨雲班課線上資源是課程順序開展的基礎,活動任務單中“學習目標”不再強調,團隊成員根據自己專案主題自查學習目標,有針對性的補充相關知識,搜集素材。各團隊組長組織成員分析討論共同制定工作計畫,明確成員分工,拍照上傳計畫方案。課前計畫只記錄個人完成經驗值,教師通過上傳結果參與討論幫助完善計畫書。
(2)課上---實施計畫階段,參與式學習引發深度思考
各團隊成員按照預設計劃方案逐步完成作品。在此過程中,每組成員遇到問題,成員間將再次討論,如有創新將共同記錄完善計畫方案,使作品最終達到團隊認可的最優。教師則根據每個團隊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並總結。為激勵學生的思辨能力的提升,針對小組出現問題,教師通過藍墨雲班課設置限時搶答,學生獲取經驗值。作品完成後,上傳雲班課,團隊內自評,團隊間互評,教師評,藍墨雲班課系統給出最終經驗值。每個成員通過手機APP可以看到其他每位同學作品,並能參與討論相互學習以促成長。
為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設計展示答辯環節。針對各團隊不同專案主題,每組選派代表完成面對全體同學的作品展示和答辯。展示過程介紹團隊計畫方案和完成過程遇到的問題及創新,並針對教師和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此環節有助於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提升學生真誠和虛心接受建議的品質。
(3) 課後--評價回饋階段,拓展推廣加強思辨能力
根據學生課堂學習回饋進行完善補充。佈置限時拓展活動,將個人作品創作成抖音視頻,看看誰獲得的粉絲多。網路推廣之後,根據推廣效果繼續完善作品。
4、學習評價與反思
考核方式為過程性評價[3],通過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混合式教學效果的提升。通過課前線上學習,課堂空間表現,課後拓展推廣多個時空多個維度綜合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學習評價方式採用藍墨雲班課資源學習,頭腦風暴,作業任務,線上搶答等經驗值積累組成。課中評價分為團隊成員內評分,團隊間評分和教師評分。課後評價由網路粉絲紅心構成。
最後,學生通過雲班課平臺上交學習體會,達成主動思辨的學習效果。
五、課程創新與展望
1、基於工作過程,培養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學生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德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落實不僅體現在課程建設中,還應以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為保證。而行動導向教學模式適應現在的教學改革。“學生中心”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知識體系、能力體系、道德體系的自我建構;而分層次教學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差異化需求,是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具體體現,不光是對學生的尊重也實現了有效教學和高效學習。但學習不是最終目標,通過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讓知識與學生的親身經歷有機融合,體驗知識的應用價值和隱含的文化精神,使學生的價值觀、人生態度建立起來,落實核心素養,達到育人的功能。
2、過程性評價,提高學生參與度
基於行動導向的教學流程,每一環節的評價最終組成“過程性評價方式”,其核心在與考核後學生的自我回饋。課前、課堂、課後每個階段的考核使學生明白在工作任務完成過程中自己對知識的運用和目標的達成存在哪些不足,與最優效果的差距,又如何改進。
3、思政有效融入,自我體悟內化行為
不同專案主題的設定即為課程思政的元素。學生在整個作品的製作過程中完成了從“智”到“志”,從“練”到“思”的昇華,將學生的能力進階和價值培養有機結合,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 馮曉英 , 孫雨薇 , 曹潔婷 .“互聯網 +”時代的混合式學習 : 學習理論與教法學基礎 [J]. 中國遠程教育 ,2019(2):7-16.
[2] 趙志群《職業教育學習新概念》(第2版)
[3] 李逢慶 , 韓曉玲 . 混合式教學品質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J]. 中國電化教育 ,2017(11):108-113.